Quantcast
Channel: 山姆伯伯工作坊 »橋式(Bridge)

簡單而有效的動作提示:運動知覺提示

$
0
0

在我與數以千計教練們一起共事的經驗中,我發現「少反而是多」,提示少、器材數少、動作數少。當涉及到執行面時,簡單總是贏家,特別是在動作提示及教育上。當計劃易於了解並包含少數的變化時,出錯的機會就少。Nick Winkelman做了一個了不起的工作,他讓簡單地外在提示用語的價值發光,他讓我們清楚:「我們在說什麼」。

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):「簡單是細膩的極致(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)」

除了說之外,如何做也是一個重點。我是一個運動知覺提示(kinesthetic cues)的粉絲,讓運動員必須以特定方式來完成任務。運動知覺提示創造了”自限性(Self-Limiting)”運動,這意味隨時都需要保持專注與運動的執行。對於自限性運動, Gray Cook有一段說明:

“SELF-LIMITING EXERCISE DEMANDS MINDFULNESS AND AN AWARENESS OF MOVEMENT, ALIGNMENT, BALANCE AND CONTROL. IN SELF-LIMITING EXERCISE, A PERSON CANNOT JUST POP ON THE HEADPHONES AND WALK OR RUN ON THE TREADMILL, FINGERING THE PLAYLIST OR WATCHING THE NEWS ON A WELL-PLACED MONITOR. SELF-LIMITING EXERCISE DEMANDS ENGAGEMENT.

(自限性運動需要動作的專注力、意識、體線、平衡及控制。在自限性動作中,不是單單的您拿掉耳機、上了跑步機、看著螢幕上的新聞,邊跑邊看報導,這不是自限性運動。自限性運動需要有意識的參與其中。)

THE CLEAREST EXAMPLE OF SELF-LIMITING EXERCISE IS BAREFOOT RUNNING. WHILE RUNNING BAREFOOT, THE FIRST RUNNERS CONNECTED WITH THE SENSORY INFORMATION IN THE SOLES OF THEIR FEET.”

(自限性運動最明顯的例子是赤足跑。當您進行赤足跑時,感官系統是與腳足相連的,有意識的感覺到足底與地面的感受。)

你如何告訴運動員深蹲蹲的更低、伏地挺身在下去深一點呢?當在進行硬舉或划船時,有多少次您的運動員不明白您所描述的姿勢呢?教練說了這麼多,教練覺得挫折,運動員也感到困惑?太多的時候,運動與與教練的互動是這樣…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PKIpCPS-oZc

使用簡單的工具和一些聰明的方法,提供運動知覺提示,利用工具的反饋讓運動員能了解你的目的。以下的技術非常簡單,可以親自試試看,透過更少的工作來達到更好的教學結果。

STICK ON THE BACK: SPINAL ALIGNMENT
(管子放在背後:脊椎的體線)

可以利用木棍及PVC管來指示客戶做出所謂"脊椎自然中立"的位置,可以用於仰臥姿、四足跪姿或是髖關節絞鍊動作,可以非常有效的維持頭部、胸椎及骶骨之間的排列。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tto7ax7gdjw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evkXoz_1GWU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Sdq0uCLPX04

USING DEPTH MARKERS: SQUAT, SINGLE LEG DEADLIFT AND PUSH-UP
(使用深度標記:蹲、單腳硬舉及伏地挺身)

”作弊次數”在全球的健身房都非常流行,確保每一次動作範圍都是完整的,沒有偷吃步。可以藉由工具來達到目標,每觸碰到目標物體才算一次。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Aub3U8uHNQk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Sdq0uCLPX04

 BALANCING CONES AND ROLLERS: CONTROLLING THE HIPS DURING CRAWLING
(平衡角椎:在爬行時控制髖關節)

有次在Jim Ferris的臉書上看到他說:「熊爬是新的跳箱動作。」他說的沒錯,熊爬是一個關於控制的動作,特別是脊椎及骨盆。當我們在教這個動作時,不用說太多,只需要求運動員在爬行時,平衡背部的物體,不要讓它掉落。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wIAvo_topCM

LIMITING RANGE OF MOTION: ROLLOUTS AND BODYSAWS
(限制活動範圍:腹部滾出及鋸子)

在教導核心抗伸展的穩定動作時,初學者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缺乏離心的控制能力。我發現運動員通常會滑出他們有能力控制的範圍之外。改善的方式很簡單,可以使用臥推凳或牆面來逐漸調整他們的範圍。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TM5vhC44dPk

BLOCKING THE KNEE: CONTROLLING ANTERIOR KNEE MOVEMENT
(檔住膝蓋的前進:控制膝蓋的動作)

在弓步及深蹲動作中,膝蓋往前移是沒問題的,然而,不受控制的膝蓋剪切力是絕對不希望出現的。對於臀部較弱的運動員來說,在進行膝主動的動作(弓步及深蹲)時,膝蓋可能就會出現過度的動作。這時不是繼續要求他們”往下坐”,而是用臥推凳來阻止他們膝蓋向前進。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DRGNaqcOKPg

SQUEEZING THE TENNIS BALL: CUEING HIP FLEXION
(擠壓網球:提升髖關節屈曲)

減少腰椎的伸展,並且予許腰肌活化的機會。 (動作更詳細說明,可以參考:單腳屈膝橋式 COOK BRIDGE

影片網址:https://youtu.be/YBCCyUObvwM

 內文節取至:SIMPLE COACHING: USING KINESTHETIC CUES


[穩定度WOD6] 直線跨步(Inline Lunge)

$
0
0

延續WOD1仰臥舉腿WOD2肩膀活動度及肩推WOD3旋轉穩定度、及穩定度WOD4伏地挺身穩定度WOD5 跨欄步之後,Brendon教練分享第六個主題:直線跨步(Inline Lunge)

1. 單腳橋式-(山姆:可以參考”進行廚師橋式,臀部抓不到感覺?”)

2. 單跪姿壺鈴斜向Chop/Lift-單跪姿姿勢是一個直立的單腳橋式版本,Chop/Lift增加大腦及身體系統的參與需求。

3. 高腳杯式分腿蹲-從單跪姿的姿勢進行入帶有阻力的動作。

4. 壺鈴/啞鈴弓步行走-在動作中增加減速及加速的元素。

5.單腳跳-單腳跳的落地姿勢是一個站立的單腳橋式動作,若沒辦法妥善的利用臀部在進行橋式,可能沒辦法妥善使用臀部來處理單腳跳的動作。

 

 

Movement As Medicine(@movementasmedicine)張貼的影片 張貼

【人體基礎動作深蹲動作學習Q&A】髖屈肌太緊導致深蹲蹲不下去,這有可能嗎?

$
0
0

問題「髖屈肌太緊導致深蹲蹲不下去,這有可能嗎?」坦白說,人體是十分複雜的,除非真得有測試過,否則不會有答案;或者說,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個案,不見得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而關於髖屈肌群是否太緊怎麼測試,可以參考『湯瑪斯測試(THOMAS TEST)」,但太緊是否就真得影響深蹲動作呢?實際測試才是正解。

理論上,髖屈肌群過度緊繃會抑制臀部的作用,而主要影響是髖關節伸展的動作,也就是從底部要站起來的過程,髖關節從屈肌變成要伸展。是否影響下蹲動作呢?就直接透過測試來找尋答案。

◆ 第一步:先進行深蹲(比方:Toe Touch Squat)

◆ 第二步:

① 放鬆:進行髖屈肌群的放鬆,請參考「[網球篇] 肌肉筋膜放鬆示範-髖屈肌」。

② 伸展:髖屈肌群的伸展,進行 10 個深呼吸。這個動作的要點在課程中有提到,臀部要先縮緊,再往前推,而您能推的距離其實十分有限。臀部收緊,髖屈肌群可以獲得更有效的伸展。

 

若您有約15公分的椅子及TMAT軟墊,可以試試以下動作。若要伸展左邊的髖屈肌群,首先,右腳踩在椅子上,目的在於限制腰椎的活動;左腳帶內旋跨在軟墊上,內旋可更增加髖屈肌群的伸展。

 

◆ 第三步:再進行深蹲。

進行完第二步之後,您重新再進行深蹲時,發現能蹲的更低及更順時,這代表著『改善髖屈活動度能讓您蹲的更低』,或者更進一步的做法是「改善髖屈肌柔軟度,增加臀部(如:橋式)及核心(如:棒式)的激活,然後重新訓練動作模式」;相反的,若您覺得沒有蹲的更低,這代表您不是這個問題。

以上整理完畢,更多的問題集可以持續追綜『人體基礎動作深蹲動作學習』文章集。
近期課程可以直接在『近期課程整理頁面』了解,不用再來信詢問囉。

橋式:利用等長收縮來作為臀部啟動

$
0
0

關於《[講座影片] 深入解剖麥克波羅伊肌力與體能訓練系統》課表中的"啟動(Activation)“,其中動作:

庫克橋式3組×3次10秒靜態維持
(Cook Hip Lifts 3×3 10′s Holds)

為什麼要做靜態維持,不做反覆次數,例如 3 組 10 下呢?

不是不行,但 3 組 10 下給予的臀部刺激可能有限。比方說,每一次將臀部往上推之後,臀部真得強烈收縮的持續時間可能不到 1 秒就結束了,每組進行完之後,臀部被您激活的累積時間可能不到 30 秒,動作若做快一點的話,其實可能連 15 秒都沒有。因此,要達到臀部的啟動,作用有限。若改成靜態維持,3組×3次10秒,達到臀部刺激的效果可以有 90 秒的時間。靜態維持10秒,並不是姿勢擺著,而是臀部要強烈的收縮,等長收縮不會消耗您很多能量。

※ 補充:等長收縮(靜態維持)有以下這二個特性:

一。由於它達到最大自主收縮,所以可以更快地徵招更多的運動單元。
二。增加大腦中的運動皮質區( motor cortex)與被訓練肌肉間的神經驅動訊息。
上述節取至:Isometric Exercises That Work!

類似的啟動概念也能應用於其它動作中,比方說,引體向上的啟動,在進行引體向上的動作時,可以先進行 1 組,6 ~ 10 秒的引體向上等長收縮,來喚醒動作肌群並徵招更多的運動單、神經驅動。

單腳橋式,不要為了變化或困難而變化,而要有目的。

$
0
0

在髖關節鉸鏈動作學習的講座中有提到「動作的變化要有目的。」以單腳橋式為例,在進行單腳橋式時,為了避免腰椎的代償,因此在髖關節的前側放置一個網球,自主彎曲髖關節來夾住網球,這樣可以限制腰椎的活動,這動作被稱為「庫克橋式(Cook Bridge)」。

 

一般人要做對「庫克橋式」並不容易,因為現代人都有髖屈肌過緊而且無力的情況,在進行庫克橋式時,要用力透過主要髖屈肌(如:腰肌)來夾球會面臨代償問題(如:股四頭代償腰肌的工作);此外,由於交替抑制,若腰肌也沒有喚醒,臀部也不會作功,最後反倒訓練到協同肌(如:大腿後側)。

記原理,不要背動作」,若您知道庫克橋式為什麼要夾球時,其實可以將庫克橋式的動作做個修改,改成是雙手抱膝,不需要髖關節自己屈曲,這樣您可以把更多專注力放在臀部上,而不是夾球上了。

 

這個動作可以再進一步調整,迫使核心主動參與,讓整個動作更加穩定而有力,可以藉由對側手腳互推的方式,來讓核心主動參與:

 

若山姆推薦動作的話,其實第三個動作「對側手腳推之單腳橋式」是很好的選擇:

一:核心被迫主動參與,同時增加動作穩定性。
二:髖關節屈曲,限制腰椎活動。
三:訓練臀部的功能。

若做起來卡卡的或大腿後側要抽筋,可以依照講座中教的,放鬆/按壓髖屈肌群再試試,若懂RPR的話,可以利用RPR的方式,喚醒橫隔膜、腰肌及臀肌。

一個動作可以有千變萬化的難度,但「難度」的設計可以更有「目的性」,不是為了難而難。像是在講座中有人提到,直腿的單腳橋式如何?坦白說,比起直腿,上述的動作會來的更好。

 

相關課程的部份,可以直接在【近期課程整理】的頁面做了解及報名囉。

同時激活增強現象:利用沙袋來改善橋式的臀部收縮

$
0
0

從「同時激活增強」現象來說,意指『在進行動作時,當其它肌肉也同時激活時(主動肌及拮抗肌除外),這會引出更強壯的肌肉收縮』,所以雖然橋式動作跟上肢無關,但更多肌群的參與(如闊背肌與核心)有助動作的穩定,也促使更強壯的肌肉收縮(臀部),訓練出更強壯的動作模式。

怎麼做呢?以下是利用沙袋的例子:

1. 手持負重可以增強闊背與核心的參與,怎麼做呢?想像要把沙袋向外撥開(拳眼向外旋)。

2. 根據「同時激活增強」,闊背與核心的參與可以增強臀部的收縮。

3. 沒有沙袋的話,槓片也行囉。

 腳尖要不要勾起來呢?參考文章說明:「http://www.unclesam.cc/blog/toe-up/

 

而在進行《單腳橋式》,由於更不穩定,所以在進行動作時更容易出現代償,反而臀部的感覺更難抓到,所以利用「同時激活增強」來改善單腳橋式的動作穩定。

臀部的測試及入門訓練動作:俯臥抬臀

$
0
0

關於在「髖關節鉸鏈動作學習」或者是「簡介並體驗反射性性能重置RPR的操作」課程中提到的『俯臥抬臀』的動作,它可以是臀部的測試動作,對於抓不到臀部用力的族群來說,它可以是一個入門的臀部訓練動作。

記住,臀部先收縮再上抬(伸展),上抬到最高點時,試著停留5秒的時間後再放下。若在進行動作時,總時覺得大腿後側痠痠的,可以利用大拇指放在臀部,小指放在大腿後側,去了解觸發的順序,極有可能是協同肌主導,利用大腿後側來代償(接管)臀大肌的工作,這不是好現象。當您能掌握動作之後,可以進階到直腿版本,仰臥的橋式。

如何進行橋式,大腿後側會抽筋或很痠,不妨退到這個動作來了解一下自己的狀況。

以上整理,提供給學員複習。

進行橋式時,臀部無感,大腿後側很痠甚至抽筋!?

$
0
0

問題:「臀部會睡著嗎?」不會,可以把肌肉想像成「燈泡」,而肌肉的運作可以想像成「亮度」,對於一個睡著的臀部或是說受到『抑制』的臀部,燈泡仍然亮著,但亮度很差,看起來燈泡好像沒電或壞掉了,沒有效率的工作著;而我們若可以讓燈泡的亮度「提高」,肌肉就可以更有效率的進行工作。

另外也可以從《觸發順序》的觀點來看。在一個動作中,主要用力的肌肉稱為『作用肌(如:老闆)』,協助用力的肌肉稱為『協同肌(如:祕書)』。在橋式這個動作中,臀部(屁股)是作用肌,它應該是優先跳出來用力,而協同肌會以輔助的角色來協助作用肌用力,而橋式的協同肌是大腿後側。所以若您做『對』動作的話,作用肌會覺得有感覺,但就我的經驗,不少人都是大腿後側有感覺、甚至快抽筋,很明顯這就是一個所謂『協同肌主導現象』,由協同肌(祕書)來主導動作,作用肌反而變成協助角色,從肌肉的外觀來看就是大腿會變的粗壯,但臀部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。若在進行動作較為入門的「橋式」時,覺得大腿後側很有感,您進行較為複雜的臀部相關的動作時(如深蹲、硬舉),可能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。

而上述協同肌主導的現象,若您沒有去解決它,只是繼續進行訓練,這問題是不會解決的,最後大腦就會一直用協同肌在主導動作,而您可能最終會認為大腿後側痠是正常的(甚至是下背疼痛不適),積非成是。

所以為什麼我們在講座或課程中會建議大家在訓練前,先將臀部及相關肌肉喚醒(把亮度打開),在訓練上除了更有效果之外,您也可以感覺到更有效率。

---

推薦閱讀:臀部受到抑制的10個警告訊號

▼ 近期課程整理
http://www.unclesam.cc/blog/lectures/


彈力帶之放射定律,適用腰椎過度伸展及翼狀肌

$
0
0

近期在國外看到有的教練使用長版環狀彈力帶來協助動作教學,像是Tommaso MazziaMovement As Medicine等,這算是放射定律的應用,而有一位內訓的魏教練,分享了她用在客戶身上的心得:

目前覺得「腰椎過度伸展」「翼狀肌(翼狀肩胛)」的人很適用。

我會將這個方法應用在前面的
1.暖身(深蹲、側蹲與分腿蹲)
2.當作肌力訓練的退階動作(深蹲、側蹲與分腿蹲)
3.棒式、側棒式。

其中側棒式因為多了一個彈力帶,有些學生會覺得動作變難,同時我已經目視也覺得對方做的很吃力或不好看,這時候我會退階再加上彈力帶,例如腳伸直側棒式加彈力帶太難,我會先問他難的地方在哪,如果回答手撐著覺得累的,我都會退階成「手抬高側棒式加彈力帶」;如果不是手覺得累的,我會退階成「膝屈側棒式加彈力帶」。

側棒式另一個狀況是,有些學生側棒式覺得肩膀會痛或有壓力,我初步的猜想是軀幹無力身體的壓力壓在肩膀上,加了彈力帶後,肩膀的壓力就不見了。

Cue
1.手向前延伸
2.手腕維持中立(有些學生使用這個方法仍然會不想用力,只要他手腕維持中立,不出也難~~

以上是我目前用在學生身上的心得。

我們分享一些動作的影片,供大家參考:

橋式(5次×5秒)

 

棒式

 

側棒式

 

深蹲


分腿蹲


側蹲

 

山姆個人的操作的感覺是,長版彈力帶不能太細,要寬一點.阻力大一點,在操作上會比較有感覺。影片的麻豆是用黃色的,山姆個人是會拿藍色的。

使用RPR肌肉喚醒技術來改善臀部失憶症的經驗分享

$
0
0

在《反射性性能重置RPR》的講座中有人提到,喚醒臀部(及管理骨盆的肌肉群)就能夠立即解決臀部失憶症(延伸閱讀:臀部受到抑制的10個警告訊號)或所謂的協同肌主導嗎?山姆的教學經驗是《不會立即解決》,症狀會改善,但改善程度的大小要視學員訓練的頻率(或者平常的練習)。學習肌肉用力或動作模式的關鍵是《頻率》,改善臀部失憶症就像讓身體重新學習臀部如何用力,簡單說就是《用進廢退》,越用臀部,臀部就愈靈光。

在使用「RPR肌肉喚醒操」後,隨即可以加入一些臀部及核心會參與的動作,讓被喚醒的肌肉透過神經系統與動作進行訊號連結。而這裡就要再將《「喚醒」肌肉的目的》文章提出了:

你常使用的肌肉,連結它的神經會比較壯大;同時間裡,那些被你忽略的肌肉,神經就會慢慢「睡著」。比方說,辦公室的工作不太會動到臀部,維持這樣的生活型態久了,臀部肌肉連結自然會變弱。

我們把常用的肌肉稱為「方便」肌肉,它跟神經間的連結較強且主動;少用的肌肉叫做「抑制」肌肉,它跟神經的連結弱且被動。

而這連結訊號的強弱,跟您平常的使用情況有關,常用的肌肉(方便肌肉),神經會比較壯大。若您平常不常用臀部,在進行橋式(或臀推)動作時,臀部失憶(抑制肌肉),反而都是大腿後側(協同肌)甚至是腰方肌在做事(方便肌肉),這些神經間的連結較強而且主動,因此當您在進行動作時,即使利用RPR喚醒臀部,失憶的臀部會被喚醒沒錯,神經連結訊號會提升,但方便肌肉(如:大腿後側、腰方肌)的神經連結強而且主動,所以還是可能會由方便肌肉接管動作的用力及觸發順序。

利用RPR改善臀部失憶症或相關的症狀是需要時間,您不僅在訓練時要喚醒肌肉,還要將喚醒的肌肉與動作模式進行連結,這樣才會慢慢將抑制肌肉轉成為方便肌肉,失憶的臀部才會被找回來。但您不能期待一週訓練一次就能改善問題,這跟學習任何一件事情一樣,您不可能一週只花一天時間學英文,英文就會進步了,關鍵還是在於頻率,而通常山姆是建議一週至少訓練二次。

以實際狀況來說,若在進行橋式時,大腿後側總是比較有感覺(甚至快抽筋),在利用RPR喚醒技術後,在前幾週的練習期間,您的大腿後側用力的感覺會逐漸下降,而臀部用力的感覺會逐漸上升(逐漸恢復原有功能)。